10余中大学子抗议恐同“毒”教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遭举报

(各位朋友,本活动已被新华社、南都、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及新浪、网易转载。另有6家媒体记者来到现场但因审查而一直未被通过“毙稿”。近两天,因“你懂的”原因已发稿媒体统统删稿,广州各大高校学生微信、微薄等自媒体被全面删除。部分学生被找谈话。请持续关注….)

19日(周四)上午11时,为了呼吁政府部门关注这些泛滥在校园课程和图书馆中的“毒”教材,11名中大学生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教育厅邮寄了公开举报信。其中,有5名参与举报的学生更是前往广东省教育厅亲自递交举报信。广东省教育厅信访部门相关负责人已接受了该举报信,并表示会进一步确认其举报内容。举报学生也表示将在后续持续跟进。

学子拒绝“毒”教材,喊话问题出版社

当日上午11时,5名来自中山大学的学生聚集在广东省教育厅门前,手举反对毒教材的宣传板,呼吁教育平等,回收对同性恋有污名化的“毒“教材,并向有关部门亲自递交举报信。广东省教育厅也表示重视此次活动,现场秩序良好。这种自发性的举报活动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届时,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南方日报、中青报等各大媒体也前来报道并采访了在场的中大学生。

事发的起因是这群年轻人中有同性恋朋友,近期因查阅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中存在关于同性恋的错误内容和污名而经受了巨大的情绪压力和较长时间的心理困扰。

秋白(化名)是中山大学的一名学生。去年年底至今,对她而言这是一段特别困扰的日子。年前,她发现自己对身边的同性同学有了爱慕之情,这种“不同”令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焦虑。除了十分担心家人和师友的态度之外,她更是对自己这个同性恋的身份有了更多的迷惑。也正因为这种“害怕别人知道又渴望解释自己”的想法,驱使她在2014年年底的时候通过互联网和学校图书馆来查阅资料,以了解更多关于同性恋的知识和资讯。令她感到困惑的是,图书馆中很多心理健康、心理学的教科书对同性恋的阐述与来自互联网的资料有着很大的差异。秋白所翻阅的好几本教科书中都有写到“性心理障碍类型有:同性恋、恋童癖、恋物癖、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等”,直接将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也有“同性恋属于性别认知障碍,属于一种异常行为,不能列出变态范畴。”等等。更有甚者,书中大谈心理分析、电击和呕吐治疗等国际各大专业机构证明无效的“扭转治疗”方法及其成效。而这一切,令秋白感到不安,变得更加焦虑而无心学业。数个深夜,当同学都熟睡时,她才敢打开电脑查阅资料。她,决心弄个明白。

此后,她持续参与了很多性别主题的活动,也请教了身边的师友。渐渐她发现,原来教科书错了!正如她在举报信中写到“当我用不同途径为自己寻求更多了解时,才发现原来我一直深信不疑的学校教科书中的内容反而对同性恋群体的描述是存在最多错误与污名的。”当秋白身边的朋友们陆续知道她的遭遇后,才明白为什么这段时间她常常郁郁寡欢,见不到人。而这次的举报,也是朋友们为了表达对于秋白这个“不同”身份的理解和支持而共同发起的,他们希望秋白要敢于做自己,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作为教学使用的教科书应当尊重科学、传递正确的知识,并能够体现人文关怀价值,也希望通过向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广东教育厅举报的方式,来促使该出版社尽快收回全部问题教材。因此,在举办信中他们提出了包括“广东省教育厅应该尽快对这类书籍及出版社提出处理意见、出版社向社会公布其内部图书质量质量管理机及实施情况、公开致歉和发布《内容更正声明》”等5条建议和诉求。

 
近80%教材含对同性恋的污名内容,教材审核遭质疑

2001年中华精神科学会发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简称CCMD-3)作为中国国家科学标准,早已认定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倾向本身不应该被视为病态。同性恋在中国不再属于病,这在当时被视为中国相关科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且广受赞誉。美国精神病学会、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分别于1986年、1990年在其DSM-III-R、ICD-10等科学标准中将同性恋从病态中剔除。

然而在中国CCMD-3发布的14年后,学校教科书中对同性恋群体的错误和污名描述情况并非偶然或个例。去年8月,公益组织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发布了《中国高校教科书中对同性恋的错误和污名内容及其影响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90本书中,2001年中国CCMD-3发布以后出版,且含有同性恋内容的课教科书中(如《变态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约有40%仍然将同性恋视为病和变态,超过50%以上的教科书认定同性恋需要进行以成为异性恋为目的的“扭转治疗”。这些内容显然违背了中国CCMD-3的国家科学标准和其他国际科学标准。属于教材内容的错误定会影响更多师生对同性恋群体形成错误和污名的认识。此外,被调查的书籍还普遍存在相互抄袭、缺乏引用出处、内容前后逻辑矛盾、描述模糊和污名描述等问题。含有这些各类问题的书籍占近80%,而仅有20%多一点的教科书内容清晰,准确无误。

举报当事人之一秋白告诉记者:“我在图书馆中随手翻来四五本书,如《变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程》,《咨询心理学》等全部都含有对同性恋的错误描述,而这书都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她说,“这真的很可怕。我很担忧我的父母、同学看到这也教材而被影响。这是我为什么要下定决心举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原因。”长期关注青少年同志和教育权益的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负责人豆豆说,“一个出版社连续几年出版的心理类教材全部都是错的,它作为省级各类教育教材、教辅及指导用书的专业教育类出版机构都是如此,其他教材的出版更是堪忧,那么出版社的监管和内部图书质量控制机制在哪里呢?”随后他补充道:“按照国家新闻出版与广电总局的《图书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出版社应设立内部图书质量管理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图书质量管理制度。长期出版心理和健康类教材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应当在图书质量审定时陪伴相应的专业人员。就目前看来,这类出版很可能是没能建立或落实好内部质量监管机制,又或是缺乏有专业能力的人员,而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在调查中被发现有问题的80%教材,其出版涉及全国各地近20个出版社。”

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传递正确、科学的知识,培养“以人为本”的人才。在中国性教育普遍缺失、互联网信息庞杂的今天,教科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否将直接影响师生对于性少数群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更影响着性少数人士对于自我身份的感受和接纳。而对于其他师生而言,也应当具有获得正确、客观知识的权利,有了解多元文化、性倾向及性别认同知识的权利。目前看来,很多专业教科书并未能做到这一点。

 

同性恋学生普遍遭遇校园歧视,教育诉求渐受关注

实际上,同性恋学生在校园中遭遇校园暴力和歧视普遍存在。同为举报人的小飞(化名),她告诉记者:“我在佛山某社工机构实习时,就得知当地一学校里一名学生因与他人发生口角纠纷而使其同性恋性向曝光,导致被多位家长投诉,并致使他被迫退学。得知这类的事情总是令人心痛。”

2012年,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针对420多名学生开展校园内基于性向、性别身份欺凌调查的活动,调查显示:44%的被调查者遭遇过同学、老师如起绰号、嘲笑、恶意玩笑等言语攻击。22%的被调查者遭遇过同学、老师将其性倾向等隐私曝光的恶意传播。5%的被调查者曾遭到来自同学的敲诈、勒索,甚至威胁到本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有10%的学生曾遭受过来自同学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行为。7.6%的被调查者甚至遭遇过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性骚扰,如脱光衣服、碰触隐私部位、强拍裸照等。这些校园欺凌对他们造成了学业、精神和心理、身体等多方面伤害。如有59%的被调查者的同学间关系变得不和谐、成绩退步、开始有逃课、逃学行为、辍学等;42%的被调查者曾有过抑郁;26%的被调查者变得容易愤怒并有报复心理;分别有16%和19%的被调查者长时间处在恐惧状态,并有失眠;5%的被调查者身体上留有不同程度的轻重伤。遭遇欺凌后,26%的被调查者有过酗酒、自残、自杀以及因情绪压抑与陌生人发生性行为。而因为缺乏良好的校园、社会舆论环境,当遭遇到欺凌时只有33%的被调查者寻求过外界支持。

这些都是师生、家长缺乏对于性向知识了解,校园缺乏性向和性别教育所致的。而这些也同样不是个案。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的豆豆说:“2006年,广西某农村的一名初一学生,因老师偷看其日记曝光其同性恋身份而被教师赶出学校,家人和村舍邻居也将其视为“怪胎/变态”,将其驱逐出村落。当时该学生仅为14岁。2008年,广西某中学女生宿舍女生集体强迫一生理性别为女性的跨性别同学脱裤子洗屁股,并在学校广传其照片。2009年,吉林一大学生因互联网交友而性向曝光,辅导员因其性倾向而开除其党籍,并留校察看。2014年,杭州一名中学生因性向暴漏而被校方劝退。后经多方协调,校方仍需其父母带该学生前往医院开具“不属于疾病/精神病”的证明才可复学…..”这些可以随口而出的案例,实在让人难以想象青少年同志在校园的遭遇,而这些并不为大众所见。

以上这些情况,受到了来自重庆的全国人大代表冉冉的关注。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中,3月11日,冉冉提交议案,建议“将性别与性倾向内容纳入高校的性教育课程”。冉冉认为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应关注同性恋者生存现状,并科学正面的认识同性恋,加强对他们正当权益的维护、保障其人权。她提出“要将性别与性倾向内容纳入高校的性教育课程,让同性恋成为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而非禁忌,让学生对同性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笔者相信,随着社会越来越包容和多元,将会有更多的同志群体站出来表达自身的诉求,并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回应。同志平权,将在这种表达和对话中前行。
 

分享这篇文章到: